2017
DOI: 10.18402/resci.2017.09.05
|View full text |Cite
|
Sign up to set email alerts
|

中国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脱钩分析及回弹效应研究

Help me understand this report

Search citation statements

Order By: Relevance

Paper Sections

Select...

Citation Types

0
0
0
2

Year Published

2019
2019
2023
2023

Publication Types

Select...
2

Relationship

1
1

Authors

Journals

citations
Cited by 2 publications
(2 citation statements)
references
References 3 publications
0
0
0
2
Order By: Relevance
“…第 45 卷 第 9 期 资 源 科 学 应安全 [13,14] 等方面。中国和印度对于铜等矿产资源 的需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快速上升, 拉动了全球资 源需求 [5,6] 。文博杰等 [7] 通过分析铜人均消费 "S" 型 曲线的规律进行预测, 发现中国铜在用存量的峰值 将在 2035 年左右出现, 达到约 2.0 亿 t [8] 。针对价格 波动的影响, 程慧等 [9] 和 Su 等 [10] 都对国际期铜价格 波动中的金融因素进行了研究, 发现金融因素对国 际期铜价格波动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基于物质流 的方法, 王俊博等 [4] 发现中国铜资源报废量和社会 蓄积量在未来会不断增加, 再生铜会成为中国铜供 给的主要来源。贾冯睿等 [11] 研究了中国铜资源的生 态效率, 发现在不同情景模拟下中国铜资源生态效 率均处在良性发展阶段。徐德义等 [12] 通过构建战略 性矿产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来识 别现阶段中国存在的 "断链" "短链" 等风险。孙传 尧等 [13] 通过分析中国铜的现状和需求以及国内外资 源和二次资源对消费需求的保障力度, 提出了铜的 安全供应战略。Kang 等 [14] 构建铜的多层网络风险 传播模型模拟中国等国家的供应冲击对全产业链 的影响和传播路径。 有关产业链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链 供应链的界定与内涵上。部分学者研究发现产业 链与供应链依靠价值链进行联系。产业链供应链则 是通过价值、 流程和时空进行融合发展得到的 [15] 。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 价值链决定了产业链和供应 链 [16] 。产业链和供应链都具有价值属性, 前者创造 了价值, 而后者传递了价值 [17] 。产业链供应链是以 价值创造为核心, 不单是产业间或产业内的协同合 作, 而是由生产、 流通、 配送、 消费等环节构成的复 杂网络供应体系, 该网络体系的底层逻辑是产品的 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被片段化, 这些片段 通过价值链进行加工形成产品, 使得价值链融入到 了产业链与供应链中, 为终端消费者实现了价值增 值 [18,19] 。 有关韧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韧性的演化发展 和测度上。韧性概念经历了工程韧性、 生态韧性 [20] 与适应性韧性 [21] 的 3 个发展阶段, 分别提出抵抗、 吸 收、 恢复均衡、 自组织思维和路径更新, 内涵特征不 断深化 [22] 。当韧性的概念被引入产业经济学领域 后, 研究重点集中在 "产业链韧性" 和 "供应链韧性" 等方面。周曙东等 [23] 认为产业链内部出现问题时, 系统仍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并在维持动态平衡后恢 复正常运作的能力叫做产业链韧性。陈晓东 [24] 等提 出产业链韧性是指产业链应对内外部冲击的能力, 即能够维持链条功能和结构稳定、 预判断链的危 机, 并通过自身调整恢复至冲击前的状态或是实现 链条升级的能力。关于韧性的测度研究成果集中 在对于经济韧性或是产业韧性的度量, 侧重于构建 单一指标或者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苏任刚等 [25] 和 叶堂林等 [26] 均采用就业增长率来代表城市经济韧 性。谭俊涛等 [27] 运用敏感指数和平均增长率研究了 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维持性和恢复 性的影响。郝爱民等 [28] 从抵抗力、 恢复力和再造力 3 个角度构建了农业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王泽 宇等 [29] 基于适应性理论, 从抵御能力、 恢复能力、 再 组织能力和更新能力 4 个维度, 构建了海洋船舶业 综合指标体系。Martin [21] 在适应性韧性框架下提出 区域经济韧性。也有部分学者运用建模的方法对 韧性进行测度。Nan 等 [30] [31] 、 蔡乌赶等 [32] 、 张虎等 [33] 、 徐 德义等 [12] 和李诗音等 [34] 及年平均用工人数 [32] 。产业配套包括每百平方公里 公路和铁路的营业里程, 衡量产业链供应链在面临 冲击时, 上下游传统基建的流通能力…”
unclassified
“…第 45 卷 第 9 期 资 源 科 学 应安全 [13,14] 等方面。中国和印度对于铜等矿产资源 的需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快速上升, 拉动了全球资 源需求 [5,6] 。文博杰等 [7] 通过分析铜人均消费 "S" 型 曲线的规律进行预测, 发现中国铜在用存量的峰值 将在 2035 年左右出现, 达到约 2.0 亿 t [8] 。针对价格 波动的影响, 程慧等 [9] 和 Su 等 [10] 都对国际期铜价格 波动中的金融因素进行了研究, 发现金融因素对国 际期铜价格波动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基于物质流 的方法, 王俊博等 [4] 发现中国铜资源报废量和社会 蓄积量在未来会不断增加, 再生铜会成为中国铜供 给的主要来源。贾冯睿等 [11] 研究了中国铜资源的生 态效率, 发现在不同情景模拟下中国铜资源生态效 率均处在良性发展阶段。徐德义等 [12] 通过构建战略 性矿产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来识 别现阶段中国存在的 "断链" "短链" 等风险。孙传 尧等 [13] 通过分析中国铜的现状和需求以及国内外资 源和二次资源对消费需求的保障力度, 提出了铜的 安全供应战略。Kang 等 [14] 构建铜的多层网络风险 传播模型模拟中国等国家的供应冲击对全产业链 的影响和传播路径。 有关产业链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链 供应链的界定与内涵上。部分学者研究发现产业 链与供应链依靠价值链进行联系。产业链供应链则 是通过价值、 流程和时空进行融合发展得到的 [15] 。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 价值链决定了产业链和供应 链 [16] 。产业链和供应链都具有价值属性, 前者创造 了价值, 而后者传递了价值 [17] 。产业链供应链是以 价值创造为核心, 不单是产业间或产业内的协同合 作, 而是由生产、 流通、 配送、 消费等环节构成的复 杂网络供应体系, 该网络体系的底层逻辑是产品的 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被片段化, 这些片段 通过价值链进行加工形成产品, 使得价值链融入到 了产业链与供应链中, 为终端消费者实现了价值增 值 [18,19] 。 有关韧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韧性的演化发展 和测度上。韧性概念经历了工程韧性、 生态韧性 [20] 与适应性韧性 [21] 的 3 个发展阶段, 分别提出抵抗、 吸 收、 恢复均衡、 自组织思维和路径更新, 内涵特征不 断深化 [22] 。当韧性的概念被引入产业经济学领域 后, 研究重点集中在 "产业链韧性" 和 "供应链韧性" 等方面。周曙东等 [23] 认为产业链内部出现问题时, 系统仍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并在维持动态平衡后恢 复正常运作的能力叫做产业链韧性。陈晓东 [24] 等提 出产业链韧性是指产业链应对内外部冲击的能力, 即能够维持链条功能和结构稳定、 预判断链的危 机, 并通过自身调整恢复至冲击前的状态或是实现 链条升级的能力。关于韧性的测度研究成果集中 在对于经济韧性或是产业韧性的度量, 侧重于构建 单一指标或者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苏任刚等 [25] 和 叶堂林等 [26] 均采用就业增长率来代表城市经济韧 性。谭俊涛等 [27] 运用敏感指数和平均增长率研究了 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维持性和恢复 性的影响。郝爱民等 [28] 从抵抗力、 恢复力和再造力 3 个角度构建了农业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王泽 宇等 [29] 基于适应性理论, 从抵御能力、 恢复能力、 再 组织能力和更新能力 4 个维度, 构建了海洋船舶业 综合指标体系。Martin [21] 在适应性韧性框架下提出 区域经济韧性。也有部分学者运用建模的方法对 韧性进行测度。Nan 等 [30] [31] 、 蔡乌赶等 [32] 、 张虎等 [33] 、 徐 德义等 [12] 和李诗音等 [34] 及年平均用工人数 [32] 。产业配套包括每百平方公里 公路和铁路的营业里程, 衡量产业链供应链在面临 冲击时, 上下游传统基建的流通能力…”
unclassified
“…; ②从脆弱性的视角着手, 通过建 立指标体系,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 集对分 析法等数理分析方法进行脆弱性评价, 探究人类活 动与海洋经济、 资源、 环境系统之间的响应与反馈 关系 [11,12] ; ③从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的视角着手, 采 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析海洋资源环境与海洋经 济的协调发展水平 [13] ; ④从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的 视角着手, 基于相应的理论基础, 运用 "尾效" 模型、 Tapio 脱钩模型, 探究海洋资源消耗对海洋经济增长 的影响程度以及两者之间的脱钩关系 [3,14] ; ⑤从海洋 经济效率的视角着手, 通过选取投入-产出指标, 运用 DEA 模型、 SBM 模型和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 模型等测度海洋经济效率, 并运用回归模型对其影 响因素进行分析 [15,16] 。 资源消耗强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利 用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指标 [17] ,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 中在能源和水资源方面, 如孔婷等通过建立区域面 板数据模型, 对中国区域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及其影 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18] ; Cornillie 等对能源数据进 行分解, 确定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表明能源价格和企业重组的进展是最重要的两个 因素 [19] ; 臧正等在界定水资源强度、 水资源相对强度 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 运用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中 国大陆地区的省际水资源强度收敛特征 [20] [21] 。资源消耗强度 即单位经济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资源总量, 考虑到海 洋资源与能源、 水资源的密切联系, 且存在很多共 性 (如海底矿产资源、 石油、 天然气也属于能源, 海 水资源也属于水资源) , 故借鉴能源消耗强度 [18] 和水 资源消耗强度 [20] [3] 。因此, 在借 鉴以往研究 [3,22,23] [24] , 且目前我国尚未把海洋经济纳入到投 入产出表统计范围 [25] , 故不利于深入研究。IDA 法 利用部门、 行业的总和数据, 更易于进行时间序列 分析和区域间比较 [26] 。IDA 法包括 Laspeyres IDA 和 Divisia IDA, Laspeyres IDA 法中的残差项数值较 大, 存在较大的结果分解误差; 而 Divisia IDA 法满 足因素可逆, 具有 "可不产生余值, 且允许数据中包 含零" 的主要优点 [27,28] , 避免了因存在残差项影响分 解结果的问题, 提高了结果的可信度 [29] , 在能源消耗 变化 [30] 、 水资源消耗变化 [31] 、 粮食产量变化 [32] 、 人类 福祉变化 [33] 等因素分解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借鉴已有研究 [34] , 本文运用改进的 LMDI 加法…”
unclass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