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DOI: 10.18402/resci.2019.02.09
|View full text |Cite
|
Sign up to set email alerts
|

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因素分解与时空差异分析

Abstract: 引用格式: 王泽宇, 徐静, 王焱熙. 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因素分解与时空差异分析 [J]. 资源科学, 2019, 41 (2) : 301-312. [Wang Z Y, Xu J, Wang Y X. Factor decomposition and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 analysis in marine resource consumption intensity in China[J]. 1 引言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的资源宝库, 合理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成为解决当今陆地资源匮乏、 环境恶化、 人口膨胀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但随着沿 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广 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 [1] , 传统与粗放的发展模式导 致近海生物资源衰退、 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大、 海洋 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愈加严重 [2] , 制约中国海洋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降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 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关键。由于区域海洋资源禀赋和海洋产业结构的 差异, 我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和产业差异, 因此, 深入研究我国海洋三次产业资 源消… Show more

Help me understand this report

Search citation statements

Order By: Relevance

Paper Sections

Select...
1

Citation Types

0
0
0
2

Year Published

2022
2022
2024
2024

Publication Types

Select...
3

Relationship

0
3

Authors

Journals

citations
Cited by 3 publications
(3 citation statements)
references
References 10 publications
0
0
0
2
Order By: Relevance
“…近 20 年来, 由于丰富的海洋资源、 逐步完善的 基础设施和不断雄厚的科研力量, 环渤海地区成为 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 中国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 第三极 [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海洋经济向质 量效益型转变、 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 变 [2] 。然而, 海洋环境给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必不可 少的支撑, 却又给海洋经济发展施加了不可忽略的 约束 [3] 。因此, 提升海洋环境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4] 量, 如韩婕妤等 [7] 以污染排放、 污染治理、 污染面积、 环保投资为要素层对中国沿海省市海洋环境质量 变化趋势展开评价; 又如杜元伟等 [8] 从驱动力、 压 力、 状态、 影响、 响应 5 个层面构建海洋牧场生态安 全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荣成市海洋牧场示范区生态 环境进行了评价。②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研 究。国外学者多基于特定海洋污染事件探究其对 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9] ,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学 者们开始对海洋环境污染来源与作用机制展开研 究, 如 Singh 等 [10] 通过研究发现, 污染物入海是影响 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应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量。随着人类活动日趋频繁, 学者们发现人口增长 [11] 、 资源开发 [12] 、 经济发展 [13] 、 海洋法规 [14] 等对海洋生态 环境存在多方面的影响。国内学者则聚焦海源污 染和陆域污染等视角下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及 其影响因素, 如刘学海 [15] 通过对渤海近岸海域主要 污染物的超标分布及污染源进行分析, 证实渤海环 境质量下降的主要诱因是陆域污染物的超标排放 和水交换不畅。③海洋生态环境的提升策略。国 外学者近年来多聚焦公共突发安全事件下海洋生 态环境质量的提升策略, 如 Hassan 等 [16] 通过新冠疫 情爆发期间塑料类防护物资使用量的变化来分析 塑料污染问题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 应减缓策略。而国内学者则更多以服务国家战略 为核心展开研究。学者们以海洋可持续发展 [17] 、 高 质量发展 [18] 为目标, 探寻更加符合中国实际的海洋 保护与管理模式, 并尝试从海洋生态安全 [8] 、 海洋规 制效率 [19] 、 海洋生态修复制度 [20]…”
Section: 引言unclassified
“…近 20 年来, 由于丰富的海洋资源、 逐步完善的 基础设施和不断雄厚的科研力量, 环渤海地区成为 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 中国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 第三极 [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海洋经济向质 量效益型转变、 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 变 [2] 。然而, 海洋环境给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必不可 少的支撑, 却又给海洋经济发展施加了不可忽略的 约束 [3] 。因此, 提升海洋环境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4] 量, 如韩婕妤等 [7] 以污染排放、 污染治理、 污染面积、 环保投资为要素层对中国沿海省市海洋环境质量 变化趋势展开评价; 又如杜元伟等 [8] 从驱动力、 压 力、 状态、 影响、 响应 5 个层面构建海洋牧场生态安 全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荣成市海洋牧场示范区生态 环境进行了评价。②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研 究。国外学者多基于特定海洋污染事件探究其对 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9] ,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学 者们开始对海洋环境污染来源与作用机制展开研 究, 如 Singh 等 [10] 通过研究发现, 污染物入海是影响 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应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量。随着人类活动日趋频繁, 学者们发现人口增长 [11] 、 资源开发 [12] 、 经济发展 [13] 、 海洋法规 [14] 等对海洋生态 环境存在多方面的影响。国内学者则聚焦海源污 染和陆域污染等视角下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及 其影响因素, 如刘学海 [15] 通过对渤海近岸海域主要 污染物的超标分布及污染源进行分析, 证实渤海环 境质量下降的主要诱因是陆域污染物的超标排放 和水交换不畅。③海洋生态环境的提升策略。国 外学者近年来多聚焦公共突发安全事件下海洋生 态环境质量的提升策略, 如 Hassan 等 [16] 通过新冠疫 情爆发期间塑料类防护物资使用量的变化来分析 塑料污染问题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 应减缓策略。而国内学者则更多以服务国家战略 为核心展开研究。学者们以海洋可持续发展 [17] 、 高 质量发展 [18] 为目标, 探寻更加符合中国实际的海洋 保护与管理模式, 并尝试从海洋生态安全 [8] 、 海洋规 制效率 [19] 、 海洋生态修复制度 [20]…”
Section: 引言unclassified
“…性、 制度韧性、 生态韧性等层面来衡量海岸带城市 对灾害的抵御能力 [13] , 也有学者基于 "抵抗-恢复-重 构-转型" [14] 、 "预防-缓冲-恢复-适应" [15] 等韧性各要 素维度展开研究。然而, 单一目标/维度的指标体系 难以全面、 清晰地解析韧性复杂动态机制, 且指标 多以静态为主, 将海岸带地区之间视为相对孤立的 系统。而将不同目标与维度指标结合为矩阵, 并加 入动态指标, 方可有效深入研究海岸带韧性及内部 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多采用 高级环流模型 [16] 、 测量模型 [17] 等对海岸带地貌仿真 模拟或借用指数法 [18] 测度海岸带韧性水平, 但尚未 形成通用的评估指数和模型框架。 国内对于海岸带韧性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 仅李扬帆等 [19] 提出海岸带韧性思想可作为陆海统筹 生态管理的核心机制, 大部分研究以中国沿海省 (市) 的海洋经济韧性 [20] 、 海洋生态韧性 [21] 为主, 少有 以陆海统筹为指引将海岸带视为复合系统, 且研究 区域偏大, 很难体现区域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城 市作为各种空间实践的载体, 是人口、 经济、 社会、 生态等各要素流动的重要支撑, 也是实现海岸带优 化发展和规划的基础空间地理单元。综合国内外 关于海岸带韧性研究, 发现已有研究多基于 "属性 数据" 对海岸带韧性进行空间量化, 难以反映出海 岸带各地区空间关联关系, 而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以 对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属性加以分析并精确量化社 会实体间各种关系 [22] , 但该方法多用于研究生态 [23] 、 经济 [24] 、 旅游 [25] 、 物流 [26] 和水资源 [27] 等层面, 对于韧性 要素特征的海岸带空间关联网络研究较为缺乏。 尤其是在自然灾害、 气候变化、 疫情肆虐等突发性 灾害和愈发复杂的人地关系矛盾的背景下, 海岸带 单一城市韧性难以抵御外在冲击, 极有可能使危机 要素产生由点及面的传播效应, 因此对海岸带韧性 的空间关联网络展开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值得注 意的是, 现有研究从 "海洋经济网络结构" 视角 [28] 对 沿海地区开展韧性评价, 相较于本文, 二者均结合 了 "区域韧性" 和 "城市网络" 概念, 但网络韧性主要 通过 "流" 来研究城市间的联系, 如人流、 物流、 资金 流、 知识流等, 侧重于城市节点间关系的网络结构 韧性 [29,30] ; 韧性网络则是在城市韧性基础上进行网 络化, 如城市群间形成网络协同效应 [31,32] 果更加稳定可靠 [34] 。评价模型如下:…”
unclassified
“…4 期 李旭辉 等: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与分布动态及影响因素 域统筹协调推进具有重要政策启示意义。 海洋经济发展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保障,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 点、促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5] 。海洋经济 发展问题也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国外关于海洋经济的研究大多关注海洋生 态系统、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可持续增长等问题,选取定量模型进行海洋经济发展 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Hoagland 等 [6] 以全球 64 个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进 行实证分析,推导出海洋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曲线。Colazingari [7] 围绕海洋经济、 海洋科技、海洋资源保护三者展开研究,详细阐述了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经济发展间的 关系。Martinez 等 [8] 在剖析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评估其可持续发 展能力,探讨了海洋治理与开发方式。国内学者针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 个方面:一是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静态定性研究,这主要集中在海洋经济发展路径 [9][10][11] 、 海洋经济提升策略及对策建议 [12][13][14] 与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及趋势 [15][16][17] 等方面。二是关于海洋 经济发展的动态定量考察。第一,关于海洋经济发展态势的定量刻画。不同学者在衡量 经济发展的指标选取上存在单一指标或构建多维综合指标体系。董雪兵等 [18] 基于各省份 人均 GDP 数据分析中国经济收敛特征。潘桔等 [19] 依据五大发展理念构建我国经济高质量 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斯丽娟等 [20] 引入夜间灯光数 据替代传统 GDP 统计数据作为代理变量衡量中国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有文献对 于衡量地区经济增长大多数采用传统 GDP 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 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其数据的产生有着标准的核算方法和严格的统计体 系。因此借鉴上述研究思路,海洋生产总产值是海洋产业部门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 生产的海洋产品价值总和,反映海洋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对表征海洋经济发展 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从海洋产业生产总产值出发,探讨海洋经济发展特征,为我们提供 了一种新的方向。第二,关于海洋经济发展时空特征的定量考察。学者们主要围绕海洋 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海洋经济效率、海洋经济密度等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 其时空特征展开定量分析。李山等 [21] 采用标准差椭圆技术考察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时空特 征。狄乾斌等 [22] 以海洋经济发展时空协调度为研究内容,揭示了环渤海城市海洋经济发 展时空协调度的演化规律。孙才志等 [23] 借助 DER 指数、Wolfson 指数和信息扩散技术对中 国沿海 11 省份海洋经济极化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刘桂春等 [24] 采用集对分析法对海 洋经济增长驱动要素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中国海洋经济增长驱动 要素的时空规律。朱静敏等 [25] 应用 DEA-Malmquist 模型测算了中国 11 个省份的海洋经济 效率,以此为基础,考察了海洋经济效率的时空规律。上述研究对揭示海洋经济发展时 空特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未就其区域差异程度进行深入探究,伴随海洋强国战略的 深入实施,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差距格局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和演变趋势,因此需要精准 掌握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情况。第三,关于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部分 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应用不同的方法和模型对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探究。李 帅帅等 [26] 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索了中国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李博等 [27] 则应用空间 计量模型考察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狄乾斌等 [28] 、盖美等 [29] 分别运用 Tobit 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索了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王泽宇等 [30] 使用广义矩 阵估计方法探究了中国海洋经济弹性的影响因素。已有文献表明海洋经济发展区域间存 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关于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检验大多基于传统面板数据模 型或 Tobit 模型展开,忽略了地理空间因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交互影响,导致实证结…”
unclass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