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DOI: 10.1360/csb2009-54-24-3834
|View full text |Cite
|
Sign up to set email alerts
|

基于小世界网络的多智能体及传染病时空传播模拟

Help me understand this report

Search citation statements

Order By: Relevance

Paper Sections

Select...
1

Citation Types

0
0
0
1

Year Published

2021
2021
2023
2023

Publication Types

Select...
2

Relationship

0
2

Authors

Journals

citations
Cited by 2 publications
(1 citation statement)
references
References 0 publications
0
0
0
1
Order By: Relevance
“…1.1 社会空间维度的居住分异 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社会阶层分化在空间上 的表征, 也是不同社会群体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 城市社会结构与物质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9] 。20 世 纪 20 年代, 芝加哥学派将自然生态学原理引入城市 空间结构研究, 注重人口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 从人文生态学(human ecology)的角度构建了城市社 会学理论分析框架 [10] 。相对于芝加哥学派以理想 区位竞争为核心, 20 世纪 70 年代新马克思主义(结 构主义)学派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冲突论和社会 运动论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从生产关系及其空 间生产理论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社会过程, 将研究的关注点从空间中人类活动转向空间本身 的生产, 提出社会经济、 家庭和种族/族裔是美国城 市居住空间分异的 3 个经典维度 [11][12][13] 。20 世纪末, 以人为本的研究范式促使了行为主义学派等基于 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出现 [14][15][16] , 将家庭 生命周期、 家庭构成与成员社会属性等迁居决策问 题纳入居住空间形成演化过程, 以动态视角观测城 市社会空间分异相关问题成为新的视角 [17][18] 。城市 社会学者进一步从社会制度、 资本积累与住房分配 视角揭示了住房分化的社会根源与空间规律 [19][20] , 其中以新韦伯学派为代表, 他们将个人及其社会行 动视为城市社会研究的基本单元, 认为社会分层不 能简单地划分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并提出居住 分类比职业分类更能准确地反映现代社会的分层 状况, 而政府的科层制度与官僚体系对住房资源的 配置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 具有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和经济转型加剧了城市 社会空间的不平等 [21][22][23] , 使中国的城市居住分异在 影响因素和空间特征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由种族隔 离主导的居住分异有所不同 [24][25] 。借鉴西方相关理 论, 中国学者依托人口普查等社会统计数据, 采用 因子生态分析法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26][27][28] , 研究 对象从全域全体向特殊地域和特殊群体延伸拓展, 如贫困阶层、 中产阶层、 老年群体、 流动人口、 少数 民族和外籍人口等, 同时在研究尺度、 分析方法与 重点内容上也更加多元化 [29][30][31] 。历经 30 年的嬗变, 影响社会分化的力量逐步由劳动要素向资本要素 过渡 [32] , 随着住房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在市场机制 和再分配机制的双重作用下, 隐藏在计划经济分配 制度下的住房不平等迅速转变为家庭财富的不平 等, 与收入、 职业一起成为影响社会分化的重要因 素 [33][34][35] 。因此, 已有研究在以收入水平、 教育程度、 职业类型、 家庭规模和生命周期等视角阐述居住分 异格局的基础上, 逐渐转向探讨住宅分化如何重塑 社会阶层并影响城市空间重构 [36][37] 。 市社会分层问题 [32] 。随着 20 世纪世界范围内住房 拥有率的上升, 住房表达的社会阶层差异不仅反映 在住房拥有者和租住者之间, 同样且愈发明显地存 在于住房所有者内部, 学者们开始深入探究住房拥 有者内部的群体差异 [39] 。20 世纪 90 年代末, 城市社 会地理研究从抽象的社会结构分析重新回到具象 化的物质空间分析, 即所谓城市社会空间的 "再物 质化" (rematerializing) [40] 。 城市住宅市场的分化不仅是建筑物供应结构 和房地产供求关系的反映, 也是不同社会群体差异 化自由流动迁居的结果 [41] 。在单位制度的惯性延 续和市场力量冲击重塑的交织、 混合影响下, 中国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 呈现出融合了不同时代特征的 社会空间拼贴景观 [42] 。即使在同一小区内部也可 能存在住宅类型、 品质和价格的巨大差异。单位制 度和政治身份在住房供给过...…”
Section: 城市居住分异的研究转向与多维 属性unclassified
“…1.1 社会空间维度的居住分异 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社会阶层分化在空间上 的表征, 也是不同社会群体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 城市社会结构与物质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9] 。20 世 纪 20 年代, 芝加哥学派将自然生态学原理引入城市 空间结构研究, 注重人口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 从人文生态学(human ecology)的角度构建了城市社 会学理论分析框架 [10] 。相对于芝加哥学派以理想 区位竞争为核心, 20 世纪 70 年代新马克思主义(结 构主义)学派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冲突论和社会 运动论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从生产关系及其空 间生产理论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社会过程, 将研究的关注点从空间中人类活动转向空间本身 的生产, 提出社会经济、 家庭和种族/族裔是美国城 市居住空间分异的 3 个经典维度 [11][12][13] 。20 世纪末, 以人为本的研究范式促使了行为主义学派等基于 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出现 [14][15][16] , 将家庭 生命周期、 家庭构成与成员社会属性等迁居决策问 题纳入居住空间形成演化过程, 以动态视角观测城 市社会空间分异相关问题成为新的视角 [17][18] 。城市 社会学者进一步从社会制度、 资本积累与住房分配 视角揭示了住房分化的社会根源与空间规律 [19][20] , 其中以新韦伯学派为代表, 他们将个人及其社会行 动视为城市社会研究的基本单元, 认为社会分层不 能简单地划分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并提出居住 分类比职业分类更能准确地反映现代社会的分层 状况, 而政府的科层制度与官僚体系对住房资源的 配置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 具有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和经济转型加剧了城市 社会空间的不平等 [21][22][23] , 使中国的城市居住分异在 影响因素和空间特征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由种族隔 离主导的居住分异有所不同 [24][25] 。借鉴西方相关理 论, 中国学者依托人口普查等社会统计数据, 采用 因子生态分析法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26][27][28] , 研究 对象从全域全体向特殊地域和特殊群体延伸拓展, 如贫困阶层、 中产阶层、 老年群体、 流动人口、 少数 民族和外籍人口等, 同时在研究尺度、 分析方法与 重点内容上也更加多元化 [29][30][31] 。历经 30 年的嬗变, 影响社会分化的力量逐步由劳动要素向资本要素 过渡 [32] , 随着住房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在市场机制 和再分配机制的双重作用下, 隐藏在计划经济分配 制度下的住房不平等迅速转变为家庭财富的不平 等, 与收入、 职业一起成为影响社会分化的重要因 素 [33][34][35] 。因此, 已有研究在以收入水平、 教育程度、 职业类型、 家庭规模和生命周期等视角阐述居住分 异格局的基础上, 逐渐转向探讨住宅分化如何重塑 社会阶层并影响城市空间重构 [36][37] 。 市社会分层问题 [32] 。随着 20 世纪世界范围内住房 拥有率的上升, 住房表达的社会阶层差异不仅反映 在住房拥有者和租住者之间, 同样且愈发明显地存 在于住房所有者内部, 学者们开始深入探究住房拥 有者内部的群体差异 [39] 。20 世纪 90 年代末, 城市社 会地理研究从抽象的社会结构分析重新回到具象 化的物质空间分析, 即所谓城市社会空间的 "再物 质化" (rematerializing) [40] 。 城市住宅市场的分化不仅是建筑物供应结构 和房地产供求关系的反映, 也是不同社会群体差异 化自由流动迁居的结果 [41] 。在单位制度的惯性延 续和市场力量冲击重塑的交织、 混合影响下, 中国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 呈现出融合了不同时代特征的 社会空间拼贴景观 [42] 。即使在同一小区内部也可 能存在住宅类型、 品质和价格的巨大差异。单位制 度和政治身份在住房供给过...…”
Section: 城市居住分异的研究转向与多维 属性unclass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