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DOI: 10.18402/resci.2019.06.03
|View full text |Cite
|
Sign up to set email alerts
|

基于“点-面”特征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识别

Help me understand this report

Search citation statements

Order By: Relevance

Paper Sections

Select...
1

Citation Types

0
0
0
9

Year Published

2019
2019
2023
2023

Publication Types

Select...
7

Relationship

0
7

Authors

Journals

citations
Cited by 10 publications
(10 citation statements)
references
References 6 publications
(6 reference statements)
0
0
0
9
Order By: Relevance
“…土地利用转型是指区域土地利用由一种形态 (含显性和隐性) 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 通常与 一定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阶段相对应 [1] , 通过规范 和调节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和趋势, 可以调控不同土 地利用形态之间的矛盾, 保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 系统的良性发展 [2,3] , 业已成为国际土地变化科学 (Land Change Science, LCS) 的重点研究主题 [4] 。土 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利兹大学的 Grainger 在其研究森林为主国家的土地利用时提出, 随后该 概念逐渐扩大到耕地、 建设用地等其他土地利用形 态变化的研究, 并得以迅速发展, 研究内容涉及到 土地利用转型的基本理论 [5,6] 、 假说与框架 [7,8] 、 模型与 检验 [9,10] 、 应用与效应 [3,11] 等方面。 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地区广泛存在且十分重 要的一种土地利用类型, 也是乡村发展的空间载 体, 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产生以来, 受农村 人口自然增减和乡村经济缓慢增长的影响, 一直处 于平缓的演变状态 [12] [14,15] 、 空间分布 [16,17] 、 利用状态 [18,19] 、 整治方式 [20,21] 等方面, 属于早期的土地 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范畴。仅有的少量农村居民点 转型研究在用地规模增量转型、 结构转型、 功能转 型及空间分异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果 [22][23][24][25] 10,14,27,28] , 按照基础性、 主导性及数据可获取性等 [29] , 农村 "人地分离、 人走 [29,30] 快速城镇化地区可以推行外援驱动影响下的 "就地 城镇化" 、 城市近郊地区可以推行内核驱动影响下 的 "撤村并居" 、 远郊地区则可以推行内外驱动综合 作用下的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与统筹配置" 等, 因地 施策加快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规模的缩减进程 [31] , 逐步推动面向全域范围的农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Section: 引言unclassified
“…土地利用转型是指区域土地利用由一种形态 (含显性和隐性) 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 通常与 一定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阶段相对应 [1] , 通过规范 和调节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和趋势, 可以调控不同土 地利用形态之间的矛盾, 保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 系统的良性发展 [2,3] , 业已成为国际土地变化科学 (Land Change Science, LCS) 的重点研究主题 [4] 。土 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利兹大学的 Grainger 在其研究森林为主国家的土地利用时提出, 随后该 概念逐渐扩大到耕地、 建设用地等其他土地利用形 态变化的研究, 并得以迅速发展, 研究内容涉及到 土地利用转型的基本理论 [5,6] 、 假说与框架 [7,8] 、 模型与 检验 [9,10] 、 应用与效应 [3,11] 等方面。 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地区广泛存在且十分重 要的一种土地利用类型, 也是乡村发展的空间载 体, 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产生以来, 受农村 人口自然增减和乡村经济缓慢增长的影响, 一直处 于平缓的演变状态 [12] [14,15] 、 空间分布 [16,17] 、 利用状态 [18,19] 、 整治方式 [20,21] 等方面, 属于早期的土地 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范畴。仅有的少量农村居民点 转型研究在用地规模增量转型、 结构转型、 功能转 型及空间分异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果 [22][23][24][25] 10,14,27,28] , 按照基础性、 主导性及数据可获取性等 [29] , 农村 "人地分离、 人走 [29,30] 快速城镇化地区可以推行外援驱动影响下的 "就地 城镇化" 、 城市近郊地区可以推行内核驱动影响下 的 "撤村并居" 、 远郊地区则可以推行内外驱动综合 作用下的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与统筹配置" 等, 因地 施策加快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规模的缩减进程 [31] , 逐步推动面向全域范围的农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Section: 引言unclassified
“…。目前主要从区域乡村聚落、 群体乡村聚落和单体乡村聚落 3 个层次展开相关研 究 [14] , 在国内区域聚落是 3 个层级中最主要的研究 等级, 目前已开展了西北干旱区和黄土高原 [15][16] 、 华 北平原 [17][18] 、 长江中下游平原 [19][20] 、 南部丘陵山区 [21][22] 、 干旱绿洲 [23] 、 青藏高原 [24] 等区域的研究。从研究内 容上来看, 国外乡村聚落格局研究起步较早。早期 侧重于乡村聚落布局影响因素的研究, 尤其是自然 条件 [25][26] , 随后的研究论证了土地肥沃程度 [27] 、 土地 利用类型 [28] 等因子与聚落格局的关系。之后的研 究开始向文化转向, 学者相继阐述了政策 [29] 、 人口 流动 [30] 、 交通 [31] 、 社会文化 [32] 等因子对聚落格局的影 响。在聚落形态与分类、 聚落景观、 聚落用地等方 面国外也有广泛的研究 [33] 。国内乡村聚落空间格 局研究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 [34] , 早期侧重不同地区 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位置及其与自然条件、 耕地关系 的研究 [35][36] 。20 世纪 90 年代后乡村聚落空间特征 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形成了以聚落区位、 规模形态、 内部结构、 建筑特征等为主的研究内容 [37] 。近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遥感(RS)和 GIS 空间 分析技术的兴起, 为聚落空间格局研究注入了新活 力。研究方法从定性描述研究向定量与定性相结 合发展, 加强了 RS 和 GIS 的利用 [38][39][40] 。研究区类型 呈多样化趋势 [41][42][43] 、 研究内容涉及农村居民点的规 模及形态 [44][45] 、 空间分布规律及空间差异 [46][47][48] 、 时空 演化与驱动 [24] 、 聚落格局空心化 [11,[49][50][51] 与格局重构及 优化 [21,52] 。综上, 在区域上案例区多集中于东南沿海 发达地区、 西部山地、 黄土高原等特殊聚落, 对于欠 发达传统农区研究较少 [37] 。在研究方法上利用 GIS 等技术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是未来的研究趋 势。在研究内容上, 主要以聚落格局特征、 演化、 重 构、 优化等内容为主。20 世纪 80 年代后, 地理学深 受 "文化转向" 的影响 [53] , 逐渐将文化阐释的问题纳 入地理学的中心 …”
unclassified
“…。国内外学者围绕乡村聚落用地与发展问题 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5,6] 。国外学术界对 乡村聚落用地研究起步早。Isard [7] http://www.resci.net 布规律; Sonis 等 [8] 研究发现乡村聚落用地遵循位 序-规模法则; Grossman 等 [9] 指出乡村聚落位序-规 模分布曲线存在地域差异性; Rey 等 [10] 对中东欧国 家乡村聚落用地类型与演化模型进行了探索, 发现 不同类型乡村聚落用地具有多功能性特征; Carmen 等 [11] 揭示了城乡结合部聚落居住用地转型的关键驱 动因素; Anna [12] 分析了乡村农业或开放空间保护与 居住空间拓展之间的作用关系, 提出了乡村住宅空 间管控对策。国内学者从乡村聚落用地规模 [13] 、 聚 落体系 [14] 、 演变机制 [15,16] 、 空间形态 [17,18] 、 生命周期 [19] 和空间重构 [20,21] 等不同视角, 以及全国 [22,23] 、 县域 [24] 和 行政村 [25,26] 等多种尺度, 对乡村聚落进行了系统研 究。如杨忍等 [23] 研究发现中国村庄分布呈现分散、 集聚和随机分布并存的空间模式; 李小建等 [24] 认为 在自然基础、 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等因素作用下, 县域乡村聚落具有鲜明的等级结构特征; 陈宗峰等 [27] 研究发现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整体呈集聚分 布模式, 高程、 坡度、 水土资源和道路是影响聚落空 间分布、 规模等级和形态结构的关键因素; 龙花楼 等 [20] 在阐释乡村重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 构建了 乡村重构作用机制理论框架; 李玉恒等 [28] [29] 外、 社会经济 [30] 、 地域文化 [31] 和制度 政策 [32] 等因素开始成为重要分析内容; ③研究方法 表现出由单一统计分析转向多种方法综合集成解 析, 为深入揭示乡村聚落规模演变机理提供了支 撑 [33,34] [36] , 依据 《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2010-2030) 》 [37] [38] 。综合考 虑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演变特征与社会经 济发展实际, 参考相关研究成果 [16,23,24,27]…”
unclass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