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DOI: 10.1002/psp.2428
|View full text |Cite
|
Sign up to set email alerts
|

The dynamics of gender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homeownership: A case study of young couples in Shanghai

Abstract: Parental suppor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the housing opportunities of young Chinese households. The gender dynamics of support practices, however, have not been well understood. Drawing on a survey of Shanghai household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parents in shaping the housing outcomes of young couples, focusing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s. Employing generalis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our analysis illustrates that support from both husband's and wife… Show more

Help me understand this report

Search citation statements

Order By: Relevance

Paper Sections

Select...
1
1

Citation Types

0
1
0
1

Year Published

2022
2022
2023
2023

Publication Types

Select...
5

Relationship

0
5

Authors

Journals

citations
Cited by 5 publications
(2 citation statements)
references
References 53 publications
0
1
0
1
Order By: Relevance
“…1.1 社会空间维度的居住分异 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社会阶层分化在空间上 的表征, 也是不同社会群体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 城市社会结构与物质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9] 。20 世 纪 20 年代, 芝加哥学派将自然生态学原理引入城市 空间结构研究, 注重人口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 从人文生态学(human ecology)的角度构建了城市社 会学理论分析框架 [10] 。相对于芝加哥学派以理想 区位竞争为核心, 20 世纪 70 年代新马克思主义(结 构主义)学派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冲突论和社会 运动论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从生产关系及其空 间生产理论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社会过程, 将研究的关注点从空间中人类活动转向空间本身 的生产, 提出社会经济、 家庭和种族/族裔是美国城 市居住空间分异的 3 个经典维度 [11][12][13] 。20 世纪末, 以人为本的研究范式促使了行为主义学派等基于 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出现 [14][15][16] , 将家庭 生命周期、 家庭构成与成员社会属性等迁居决策问 题纳入居住空间形成演化过程, 以动态视角观测城 市社会空间分异相关问题成为新的视角 [17][18] 。城市 社会学者进一步从社会制度、 资本积累与住房分配 视角揭示了住房分化的社会根源与空间规律 [19][20] , 其中以新韦伯学派为代表, 他们将个人及其社会行 动视为城市社会研究的基本单元, 认为社会分层不 能简单地划分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并提出居住 分类比职业分类更能准确地反映现代社会的分层 状况, 而政府的科层制度与官僚体系对住房资源的 配置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 具有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和经济转型加剧了城市 社会空间的不平等 [21][22][23] , 使中国的城市居住分异在 影响因素和空间特征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由种族隔 离主导的居住分异有所不同 [24][25] 。借鉴西方相关理 论, 中国学者依托人口普查等社会统计数据, 采用 因子生态分析法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26][27][28] , 研究 对象从全域全体向特殊地域和特殊群体延伸拓展, 如贫困阶层、 中产阶层、 老年群体、 流动人口、 少数 民族和外籍人口等, 同时在研究尺度、 分析方法与 重点内容上也更加多元化 [29][30][31] 。历经 30 年的嬗变, 影响社会分化的力量逐步由劳动要素向资本要素 过渡 [32] , 随着住房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在市场机制 和再分配机制的双重作用下, 隐藏在计划经济分配 制度下的住房不平等迅速转变为家庭财富的不平 等, 与收入、 职业一起成为影响社会分化的重要因 素 [33][34][35] 。因此, 已有研究在以收入水平、 教育程度、 职业类型、 家庭规模和生命周期等视角阐述居住分 异格局的基础上, 逐渐转向探讨住宅分化如何重塑 社会阶层并影响城市空间重构 [36][37] 。 市社会分层问题 [32] 。随着 20 世纪世界范围内住房 拥有率的上升, 住房表达的社会阶层差异不仅反映 在住房拥有者和租住者之间, 同样且愈发明显地存 在于住房所有者内部, 学者们开始深入探究住房拥 有者内部的群体差异 [39] 。20 世纪 90 年代末, 城市社 会地理研究从抽象的社会结构分析重新回到具象 化的物质空间分析, 即所谓城市社会空间的 "再物 质化" (rematerializing) [40] 。 城市住宅市场的分化不仅是建筑物供应结构 和房地产供求关系的反映, 也是不同社会群体差异 化自由流动迁居的结果 [41] 。在单位制度的惯性延 续和市场力量冲击重塑的交织、 混合影响下, 中国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 呈现出融合了不同时代特征的 社会空间拼贴景观 [42] 。即使在同一小区内部也可 能存在住宅类型、 品质和价格的巨大差异。单位制 度和政治身份在住房供给过...…”
Section: 城市居住分异的研究转向与多维 属性unclassified
“…1.1 社会空间维度的居住分异 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社会阶层分化在空间上 的表征, 也是不同社会群体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 城市社会结构与物质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9] 。20 世 纪 20 年代, 芝加哥学派将自然生态学原理引入城市 空间结构研究, 注重人口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 从人文生态学(human ecology)的角度构建了城市社 会学理论分析框架 [10] 。相对于芝加哥学派以理想 区位竞争为核心, 20 世纪 70 年代新马克思主义(结 构主义)学派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冲突论和社会 运动论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从生产关系及其空 间生产理论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社会过程, 将研究的关注点从空间中人类活动转向空间本身 的生产, 提出社会经济、 家庭和种族/族裔是美国城 市居住空间分异的 3 个经典维度 [11][12][13] 。20 世纪末, 以人为本的研究范式促使了行为主义学派等基于 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出现 [14][15][16] , 将家庭 生命周期、 家庭构成与成员社会属性等迁居决策问 题纳入居住空间形成演化过程, 以动态视角观测城 市社会空间分异相关问题成为新的视角 [17][18] 。城市 社会学者进一步从社会制度、 资本积累与住房分配 视角揭示了住房分化的社会根源与空间规律 [19][20] , 其中以新韦伯学派为代表, 他们将个人及其社会行 动视为城市社会研究的基本单元, 认为社会分层不 能简单地划分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并提出居住 分类比职业分类更能准确地反映现代社会的分层 状况, 而政府的科层制度与官僚体系对住房资源的 配置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 具有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和经济转型加剧了城市 社会空间的不平等 [21][22][23] , 使中国的城市居住分异在 影响因素和空间特征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由种族隔 离主导的居住分异有所不同 [24][25] 。借鉴西方相关理 论, 中国学者依托人口普查等社会统计数据, 采用 因子生态分析法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26][27][28] , 研究 对象从全域全体向特殊地域和特殊群体延伸拓展, 如贫困阶层、 中产阶层、 老年群体、 流动人口、 少数 民族和外籍人口等, 同时在研究尺度、 分析方法与 重点内容上也更加多元化 [29][30][31] 。历经 30 年的嬗变, 影响社会分化的力量逐步由劳动要素向资本要素 过渡 [32] , 随着住房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在市场机制 和再分配机制的双重作用下, 隐藏在计划经济分配 制度下的住房不平等迅速转变为家庭财富的不平 等, 与收入、 职业一起成为影响社会分化的重要因 素 [33][34][35] 。因此, 已有研究在以收入水平、 教育程度、 职业类型、 家庭规模和生命周期等视角阐述居住分 异格局的基础上, 逐渐转向探讨住宅分化如何重塑 社会阶层并影响城市空间重构 [36][37] 。 市社会分层问题 [32] 。随着 20 世纪世界范围内住房 拥有率的上升, 住房表达的社会阶层差异不仅反映 在住房拥有者和租住者之间, 同样且愈发明显地存 在于住房所有者内部, 学者们开始深入探究住房拥 有者内部的群体差异 [39] 。20 世纪 90 年代末, 城市社 会地理研究从抽象的社会结构分析重新回到具象 化的物质空间分析, 即所谓城市社会空间的 "再物 质化" (rematerializing) [40] 。 城市住宅市场的分化不仅是建筑物供应结构 和房地产供求关系的反映, 也是不同社会群体差异 化自由流动迁居的结果 [41] 。在单位制度的惯性延 续和市场力量冲击重塑的交织、 混合影响下, 中国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 呈现出融合了不同时代特征的 社会空间拼贴景观 [42] 。即使在同一小区内部也可 能存在住宅类型、 品质和价格的巨大差异。单位制 度和政治身份在住房供给过...…”
Section: 城市居住分异的研究转向与多维 属性unclassified
“…Housing prices might have increased once the metro project was publicly announced (Yiu and Wong, 2005). In China’s booming housing market, housing in megacities is largely unaffordable, driven by owner and investor speculation (Cui et al, 2021), making it difficult to indicate the actual premiums. Longitudinal housing price datasets covering the periods between the announcement and opening are thus required for assessing the accumulated effects (Melser, 2020).…”
Section: Related Workmentioning
confidence: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