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DOI: 10.32629/gmsm.v2i6.411
|View full text |Cite
|
Sign up to set email alerts
|

Cors系统的功能设计及其在国土测绘中的应用探究

Abstract: 经济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城镇化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对于土地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高,这使得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在进行国土资源土地测绘当中,需要投入更多来提高测绘的效率。应用CORS系统可以提高测绘效率,同时能够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成本。本文首先介绍了CORS系统的基本结构,然后分析了使用CORS系统的特点、应用时的注意事项,最后论述了CORS系统在国土资源测绘中的具体应用。

Help me understand this report

Search citation statements

Order By: Relevance

Paper Sections

Select...
1
1

Citation Types

0
0
0
4

Year Published

2020
2020
2024
2024

Publication Types

Select...
5

Relationship

0
5

Authors

Journals

citations
Cited by 5 publications
(5 citation statements)
references
References 0 publications
0
0
0
4
Order By: Relevance
“…环境与人类活动交互作用的产物 [11] , 相关范畴的研 究可追溯甚远。但相对系统的有关土地利用结构 的研究则在 19 世纪后才渐入佳境。19 世纪前期, 德 国经济地理学家杜能对德国南部地区的土地利用 情况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农业区位论下的土地利用 模式 [12,13] 。20 世纪中后期, 在全球人口、 资源、 环境 与发展的矛盾加剧的现实背景下, 土地利用结构研 究成为全球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有关土地利 用结构的概念相对而言比较清晰, 蔡运龙 [11] 认为在 一定区域内, 土地空间上包含各种土地利用类型; 严金明 [14] 将土地的自然属性及其与各类用地之间的 相互关系界定为土地利用结构; 吴传钧等 [15] 提出, 土 地利用结构反映了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及 其内部的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后来学者对土地 利用结构的概念作了细化和引申, 也形成了其基本 内涵。一般而言,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土地利用结 构反映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规模、 比例、 空间位 置及相互关系。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区域土地利用 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 由其内部的宅基地、 乡村工业 用地、 餐饮服务用地、 村内公共活动空间、 公共管理 用地及空闲地等组成。借鉴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 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是其内部用地的组成、 数量配 置关系及在空间上的组合状态, 是农村土地利用方 式的直观反映 [3,4,16,17] 。 农村居民点功能的概念源于土地利用多功能 性的拓展, 即同一块用地适宜多种不同的用途 [18,19] , 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多样 的, 因而土地利用具有利用方式上的多宜性, 并由 于提供多样化产品而具有多功能属性, 即土地的多 功能性。尽管这种认识由来已久, 但土地利用多功 能概念的提出源于 1992 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 "环境 与发展" 地球峰会提出的 "多功能性" , 并于 1998 年 首次用于农业 , 产生了 "农业多功能性" 概念 [20][21][22][23][24] 。 后来学者则将土地利用功能界定为人类通过利用 某一区域土地所获得的产品和服务 [4,5,10] 。任何地域 空间, 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中, 必然要满足多 行为主体的需求, 形成经济、 社会、 生态等多种功 能 [13,18,25] 。由此, 多功能性的概念被应用于城市、 乡 村、 区域生态系统等多个领域 [18] [22][23][24][25][26] , 即农村居民点在 居民基本生活、 社会生产、 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任务 和作用, 以及发挥上述作用所产生的效能 (图 1) 。…”
Section: 引言unclassified
See 1 more Smart Citation
“…环境与人类活动交互作用的产物 [11] , 相关范畴的研 究可追溯甚远。但相对系统的有关土地利用结构 的研究则在 19 世纪后才渐入佳境。19 世纪前期, 德 国经济地理学家杜能对德国南部地区的土地利用 情况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农业区位论下的土地利用 模式 [12,13] 。20 世纪中后期, 在全球人口、 资源、 环境 与发展的矛盾加剧的现实背景下, 土地利用结构研 究成为全球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有关土地利 用结构的概念相对而言比较清晰, 蔡运龙 [11] 认为在 一定区域内, 土地空间上包含各种土地利用类型; 严金明 [14] 将土地的自然属性及其与各类用地之间的 相互关系界定为土地利用结构; 吴传钧等 [15] 提出, 土 地利用结构反映了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及 其内部的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后来学者对土地 利用结构的概念作了细化和引申, 也形成了其基本 内涵。一般而言,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土地利用结 构反映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规模、 比例、 空间位 置及相互关系。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区域土地利用 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 由其内部的宅基地、 乡村工业 用地、 餐饮服务用地、 村内公共活动空间、 公共管理 用地及空闲地等组成。借鉴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 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是其内部用地的组成、 数量配 置关系及在空间上的组合状态, 是农村土地利用方 式的直观反映 [3,4,16,17] 。 农村居民点功能的概念源于土地利用多功能 性的拓展, 即同一块用地适宜多种不同的用途 [18,19] , 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多样 的, 因而土地利用具有利用方式上的多宜性, 并由 于提供多样化产品而具有多功能属性, 即土地的多 功能性。尽管这种认识由来已久, 但土地利用多功 能概念的提出源于 1992 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 "环境 与发展" 地球峰会提出的 "多功能性" , 并于 1998 年 首次用于农业 , 产生了 "农业多功能性" 概念 [20][21][22][23][24] 。 后来学者则将土地利用功能界定为人类通过利用 某一区域土地所获得的产品和服务 [4,5,10] 。任何地域 空间, 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中, 必然要满足多 行为主体的需求, 形成经济、 社会、 生态等多种功 能 [13,18,25] 。由此, 多功能性的概念被应用于城市、 乡 村、 区域生态系统等多个领域 [18] [22][23][24][25][26] , 即农村居民点在 居民基本生活、 社会生产、 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任务 和作用, 以及发挥上述作用所产生的效能 (图 1) 。…”
Section: 引言unclassified
“…相互作用中所呈现的行为和能力即系统功能 [30,31] 。 即结构强调系统与其所构成要素的联系, 而功能强 调系统与其所在环境的联系,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属 性, 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两者相互作用、 相互影 响 [32] 。功能虽然以结构为基础, 但其形成由要素和 结构共同作用决定 [30][31][32][33][34] [35,36] 断适应及区位择优过程 [23,24] , 这一过程也体现了农 村居民点系统与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 农村居民点功能变化除了因用地结构变化引发最 终土地利用性质的变化, 还与农村本身的功能定位 有关。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引发的非农经济辐射 是影响农村居民点功能多元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 应产生了制度文化变迁及农户生计方式的改变, 推 动农村居民点多功能演变 [37,38] 。 从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本身 图 2 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的基础条件 [39] 。此外, 农村居民点系统所处自然 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引发的一系列功能变化, 均会通 过引发要素与系统组织关系的变化而改变其结构, 最终达到环境属性改变赋予功能调整的新要求 [40,41] 。…”
Section: 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功能互动的内涵unclassified
“…释义、 作用机制分析以及外部性影响评判等 [6][7][8][9][10] 。其 中, 城市中产阶层绅士群体以永久或半永久移居的 流动节律参与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 并引致乡村 物质景观和社会空间一系列转型重构的乡村绅士 化现象受到广泛关注 [11] 。 在国内, 近几年来, 关于乡村转型重构的理论 认知与研究框架也已逐步完善 [12][13] , 研究包括乡村 转型发展内涵与城乡关系研究 [14][15][16] , 乡村转型动力 机制与模式研究 [17][18] , 乡村聚落空间演变与空心化 研究 [19] , 乡村转型过程中产业、 土地、 农户等要素的 转型分析 [20][21][22] , 以及深度解析典型村转型发展过程 与模式实证 [23] 等。其中, 对典型村的转型重构研究 在近 5 年来不断涌现, 从产业、 社会、 文化、 生态等乡 村核心要素的演变历程分析出发, 探究空间演变效 应及优化路径, 如陈宏伟等 [24] 以山东大集镇淘宝村 为例, 探究以流空间为媒介的多元化产品生产对乡 村复合转型的作用机制; 方远平等 [25] 从空间生产主 体及作用出发, 探讨不同发展阶段各空间主体对广 州小洲村的建构过程以及结果; 张帆等 [26] 以广州市 深井村共同缔造工作坊为例, 探讨参与式社区规划 影响社区社会空间的内容和机制; 傅丽华等 [27] 以湖 南茶陵县卧龙村为例, 结合参与性乡村评估和生态 敏感性评价等定性定量研究探索生态空间重构方 法等。这些研究为探究有机地域系统的要素、 结 构、 功能在转型重构中的联动转置逻辑提供了实证 支撑, 而针对乡村转型的动力机制已逐渐形成了 "人、 地、 业、 权" 多要素协同重组、 城乡统筹权衡土 地等要素配置的复杂关联、 乡村自下而上与自上而 下的复杂权利博弈行为干预等多种乡村转型动力 释义 [28][29][30][31] , 乡村地理学领域也达成了 "内在因素和外 援驱动力的共同作用是推动乡村转型重构关键" 的 共识 [32] 。 新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认为在城乡互动与乡 村重构过程中, 资本将乡村空间商品化, 并依托可 观的城乡空间资源加速资本积累与转移资本过剩 危机, 使得消费市场不断向乡村扩散, 也使城乡关 系从对立走向融合 [33][34][35] 。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 资本成为连接城乡互动、 实现乡村要素市场化与相 应转型的重要动力纽带因素之一。从资本介入的 视角切入深度剖析中国城乡关系转型机制, 对推进 城乡融合理论和实践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36] 。其中, 大都市边缘区乡村作为消费文化、 资本下乡介入的 前沿区域, 已成为资本介入乡村空间重构研究的重 点关注区域。部分研究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 从利益主体角色博弈、 多维空间演化等角度出发 剖析都市边缘乡村消费化、 资本化转型与空间生 产机制 [37][38][39] ; 部分研究则尝试将原本阐释城市化发 展历程的资本循环、 时空修复等理论用于剖析该类 乡村的演化历程和影响机制 [40][41][42] 。纵观国内外研究 进展, 目前国内基于资本逻辑的乡村重构研究尚未 成型。一方面, 现有的乡村重构的微观资本逻辑分 析多聚焦乡村本身, 而未将城乡互动、 自下而上的 城乡融合效应纳入解释框架; 另一方面, 现有的涉 及城乡关系的资本逻辑释义都较宏观, 未能真正厘 清乡村在资本介入下的空间重构机制。 在...…”
unclassified
“…第 4 期 徐凯 等:基于 "三生" 视角的镇域乡村功能空间分化研究 ① 对农业与乡村多功能内涵的理论解析 [10][11] ; ② 多 功能农业与多功能乡村的理论范式及其地理学问 题 [12][13] 。此外, 西方学者认为发展多功能农业/乡村 是发挥乡村多元价值、 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 并从社区管理与政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 践 [11,[14][15][16] 。总体来看, 乡村的多功能性研究也已成为 西方学者描述乡村地区差异特征、 解释乡村变化和 发展过程、 支持或驳斥政府政策和行动的一个核心 理论工具 [17] 。与国外学者相比, 国内学者在任务带 学科的模式下, 结合新农村建设、 乡村振兴等国家 发展政策或战略的实施, 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需要, 侧重实证研究 [18] , 如郭远智等 [19] 基于人地 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梳理了中国乡村发展脉络并 剖析了乡村振兴的地域分异格局, 提出了新时代 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及其路径对策, 为促进多功 能乡村系统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内的乡村 多功能研究虽然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已经取得了 丰硕的研究成果, 不仅阐明了乡村多功能的内涵 [20] 及发展范式 [3,21] 等理论问题, 而且在乡村多功能评 价及类型识别 [17][18] 、 时空分异 [22][23] 、 影响因素 [24][25] 、 功 能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7,[26][27] 等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 较大进展。 总体而言, 既有研究成果丰富了乡村多功能理 论, 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① 在研究尺度上, 县域等中 宏观尺度的研究较多, 而微观尺度的镇域和村域的 研究较少, 省域层面的微观尺度研究则明显更少; ② 尺度关联使得不同尺度上功能间的相互作用关 系存在较大差异 [28] , 对功能间相互作用程度的空间 异质性揭示不足; ③ 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 数据为精细化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29] , 使省域层面 的微观尺度研究成为可能, 但当前借助该类数据的 微观尺度 "三生(生产、 生活、 生态)" 视角的乡村功能 研究依然较少。山东省不仅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大 省, 而且是中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超过万亿元的省 份, 有 "粮棉油之库, 水果水产之乡" 之称。同时, 山 东省在地理环境、 经济结构、 发展格局和城市化水 平等方面在全国具有显著的代表性, 被众多学者认 为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堪称研究快速工业化和城镇 化进程中中国乡村发展的一个典型省区 [30][31][32] 。基于 此, 本文从 "三生" 视角探究山东省镇域乡村功能的 空间特征, 揭示功能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异质性, 划 分乡村功能空间分化类型, 以期为丰富乡村多功能 理论和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三生" 视角的乡村多功能性内涵解析 在中国不同的发展阶段, 乡村发展所面临的条 件和内外部环境不同, 所需解决的问题和承担的发 展任务也不同 [33] , 乡村功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 征 [17] 集约高效、 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是乡村发展的时代要求 [35] 。因此, 本文认为乡村多 功能性是乡村依据其内核系统, 在外缘系统的影响 下, 乡村的生产功能、 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及其交 互作用状况, 并受当前所处发展阶段决定的发展趋 势的影响, 具有明显的时代内涵(图 1)。乡村多功能 性不仅仅是理解乡村发展路径的框架, 也是一种解 释理想乡村发展模式的工具 [11] , 有助于乡村建设行 动的实施。…”
unclassified